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

老师如何面对学生的“不敬”

作者:徐亦斌 来源:《演讲与口才》 发布时间:2024年08月21日

一位姓缪的老师在新班的第一堂课上自我介绍道:“同学们,我姓缪——”突然传来一声模仿猫的叫声“喵——”。面对调皮学生的这个不大不小的玩笑,缪老师微笑着说:“同学们别忙着先夸我‘妙’,从今天起我们一起学习,到时再请你们给我作评价,到底妙不妙。”

缪老师把“学生学猫叫”理解为“说自己妙”,赋予“喵”原来不曾有的新义,通过这样的谐音别解,轻松地解决了这次课堂上的“不敬事件”。其实,在教学过程中,类似这样学生对老师的“不敬事件”常会发生。那么,老师该如何面对学生的“不敬”呢?

转移焦点

班主任赵爽老师刚走进教室,就看到黑板上画了一张自己的画像,画像周围被菊花簇拥着,下面还有四个字:“赵爽遗像”。对此,赵老师若无其事地笑着说:“是谁画的呀?画得不错啊。”这时,李小小胆怯地站起来。赵老师走到他身边说道:“漫画不是照片,是允许夸张的。你这位小画家敢于把我的鼻子拉长放大,说明你准确地抓住了我一个最明显的特征。同样,我们写作文,也要像作画那样抓住描写对象的基本特点去写,才能又简约、又鲜明。我们这位小画家的佳作应该出现在哪里呢?理应出现在他的画册上,出现在墙报上。画在黑板上似乎不太合适,而且也影响上课。所以,我建议先擦掉。”

赵老师将学生关注的焦点从“遗像”、“老师的反应”转移到“欣赏画作本身”,对“小画家”李小小的绘画水平给予了高度肯定。这样不仅巧妙地淡化了李小小的恶意,还使李小小受到了鼓舞和激励,让李小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同时又使全体同学受到了教育,从而成功化解了这次“不敬事件”。为师者的这种宽广胸襟可以感化学生,为学生铺设了台阶,使学生避免了紧张和尴尬,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。

巧妙安抚

上午第四节下课后,教英语课的李老师把周末英语口头作业没完成的学生留了下来。然后问他们:“你们真的没时间背吗?还是怕背?我在这里陪你们一起背。在二十分钟里背不出来,就回家再背,明天来了再背给我听,怎么样?”话刚说完,刘琪轻轻地说了声“下贱”。李老师听了刚要发火,但还是理智地调整好了心态,然后对刘琪说:“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,只是心急,怕一时背不出来,没关系,如果现在还没背出来,回去背好后再背给我听就是了。不过以后说话时一定不要随口出,俗话说‘祸从口出’,这是很危险的啊。”刘琪听后脸红地低下了头,对李老师说:“老师,刚才是我不好,不该说粗话。”

李老师并没有怒发冲冠地“以牙还牙”,而是用安抚的方式,灵活巧妙地化“不敬”为“可敬”。同时也达到了点其痛处,又不致伤害,达到使其自觉认识到错误的预期教育效果。“不敬”事件往往最能检验老师的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。试想,如果李老师在盛怒之下和学生对着干的话,肯定会改变他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。

善于激将

阅读课上,天色阴沉。史蒂芬老师拉开灯,教室内顿时亮了许多。同学们书声琅琅。在巡视时,蒂芬老师发现因为比赛失利而满脸失落的杰克趴在书桌上,双腿摊着书本,头部的阴影正好落在书上。史蒂芬老师俯在他耳边轻轻地说:“亲爱的杰克,这样看书对眼睛不好,请你抬起头来,好吗?”谁知他吼道:“我又不妨碍大家读书,你管得着吗?”史蒂芬老师顿时哑然,但一看到周围的学生正悄无声息地盯着她,便调整好情绪对杰克说:“都说你身材健壮,篮球场上是个好手,但看到你现在的样子,怎能与你高健的形象相匹配呢?你还像我们班里心目中的‘篮球明星’吗?”经史蒂芬老师这么一说,杰克开始抬头朗读起来。

面对杰克同学突如其来的“不敬”,史蒂芬老师采用激将法,先夸赞了杰克一番:“都说你身材健壮,篮球场上是个好手”,削弱了对方的激动情绪,然后顺势引导“但看到你现在的样子,怎能与你高健的形象相符合呢?”,指出其不当之处,让犯错学生冷静下来,检点自己的违规行为,进而悔过,不失为一种平静而有效的“冷处理”方法。这样一来,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。

以情感人

世界名著《爱的教育里》有这样的片段:老师身后的一个学生突如其来地跳到课桌上,扮起鬼脸来,老师突然转过身去,他便赶紧跳下课桌,低头等候老师的处罚。没想到,老师只是抚摸着他的脑袋说:“以后再不能这样了!”老师回到讲台上,慢慢地说:“我母亲去年去世,只有我一个人了。在这个世界上,除了你们,我再没有别的亲人。再也没有别人对我钟爱了,我再也没有什么可思念的了。你们就是我的孩子,我真心实意地爱你们,也希望得到你们的爱。我不想处罚任何人,请你们向我表明你们的颗颗真心。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大家庭,你们就是我的慰藉和骄傲。我不要你们做口头上的许诺,事实上,在你们灵魂深处,我深信你们已做出了肯定的回答,我要谢谢你们。”

面对学生“跳到课桌上”的不敬行为,老师只轻轻说了句:“以后再不能这样了!”别的什么也没说,看似批评却无任何批评的痕迹。随后,老师开始向学生真情“告白”,继而巧“请”学生向他表明他们的颗颗真心。言语字字溢爱,句句浓情,一如游动于教室的阵阵暖风,吹入学生的心田,怎能不让学生感动?

在面对学生的“不敬”时候,我们要冷静处理,要有自己的原则。不仅要坦然面对,考虑周全,而且要注意自己感情用事带来的负面效果,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,不断提高自己灵活处理问题的艺术性。

(编辑 胡国玮)

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