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

唤起共鸣,做论辩场上的“得道者”

作者:河北 孟佳林 来源:《演讲与口才》 发布时间:2024年08月21日

 

  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”,这句话在论辩赛中同样适用,论辩场上不只有对抗的双方,还有评委和观众。所以一支有经验的论辩队伍一定会重视唤起在场观众的共鸣,以此来烘托气势,孤立对方,为己方得分。那么怎么找到“共鸣点”呢?我们来总结一下,通常它们都藏在哪里。

  从论点的对比中唤起共鸣

  大学以《企业应该社会效益优于(低于)经济效益》为辩题的论辩赛中,正方:“我们有句古话‘无商不奸’,我们的印象中对商人道德是非常敏感的。企业以社会效益为重,才可能改变这一不利影响。”

  反方:“首先我不知道对方所论‘道德’,与今天我们所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什么关系,对方是不是有意扭曲辩题?我们当然希望企业重视社会效益,但如果把它视为比经济效益还重要,那就意味着企业必要时候会放弃经济效益,比如在经济颓废期为了减少失业人员而大肆招募员工,等于放弃生存基础,生存不了的企业,那么还怎么长期提供社会效益呢?反过来,我们重视经济效益并没说不要社会效益,在自己提升效益过程中提高服务质量,提升竞争力,都会对社会有利。‘达者兼济天下’,企业好,社会效益也会间接更好。”

  反方如果论辩不当,很可能会成为“只求经济发展不顾社会影响”的鼓吹者,这就会失去观众支持。他们把两种情况在社会上的发展优劣加以对比,把看似“空虚”的观点落到实处。对比之下,哪一方更加合理显而易见,观众们也更容易理解反方,更加认同企业经济效益好才能间接带动社会效益好,从而产生共鸣。这种方法给观众明确的优劣选择,在论辩中现场效果非常好。

  从论点空白处唤起共鸣

  《行政管理中惩罚和教育那个更重要》的论辩中,正方:“无论怎么说,惩罚是必然要用到的方法,没有惩罚就没有警醒意义,错误还会存在。”

  反方:“惩罚存在的必要性并不意味着重要,重要性需要价值来体现。我们看最近的一则报道,4月19日一部江西牌照的大货车,在国道324线九龙岭下坡路段失控侧翻,酸奶撒了一地。早上8点10分左右,上百名围观者突然冲了过来,不到一小时,就将留在现场的2000多件酸奶抢光,甚至连落在地上的破纸箱,都有人抢去。在哄抢现场,一个大叔问记者:‘你怎么不要?’记者告诉他,不忍心,也不能够。‘你不抢就是个傻子!’这些年,类似的‘中国式哄抢’常常见诸报端,‘不抢白不抢’思维已经深入部分人心,在事发地点能形成共识并变为群体行为,就暴露出了严重的社会隐患。如何惩罚?就算真有惩罚,‘捡’东西能给多重惩罚?未必能真让他们记住吧?惩罚意义多在于制止,而教育才可防微杜渐。”

  正方所用的方法是以“常理”进攻,容易得到观众理解,反方如果不能力挽狂澜就会失去“民心”。可是“常理”也是有空白的,现实中就有惩罚不能解决的问题。反方采用的是用社会问题作为论据,锁定对方“空白”,可以说论据是正好戳中了对方盲点,精细准确的表述不容置疑。观众都会有同理心,对“哄抢”现象也早有不满,此方法能引人反思,产生共鸣。

  从论点模糊处唤起共鸣

  在《好马要不要吃回头草》的论辩中,反方观点更贴近大家主流印象,对正方不利。反方说:“人一定要向前看,前方永远有更美的风景,无数成功人士的经历都证明,不停歇的向前追求才是成功的保证。”

  正方:“纠正对方一个常识错误,对方说成功人士,我告诉你,华盛顿曾经已经是司令,但他毅然辞职,在美国需要他的时候又重新执政,你能说他没吃回头草吗?还有您方鼓励进取,我方非常赞同此点,但是您方如何能证明回头草中就没有‘进取’精神可供学习?为什么不能是‘以退为进’呢?对方在鼓吹一种价值观的时候,为什么一定要打击另一种呢?这样是不是不公平?您方还说,‘向前’有多好,可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要不要吃回头草,您说‘前头草’多好,是不是离题万里?比如我们要谈要不要吃肉,你却说吃蔬菜有多好,就算吃蔬菜好也无法证明要或不要吃肉才好!”一连串的问题对方根本回答不上,观众传来热烈掌声。

  反方本来是占有先入为主的思维优势,但却没有利用好,把“不吃回头草”说的过于笼统,老生常谈。而正方恰恰抓住了这一点,对对方的说辞“较真”, “逼迫”对方回答。这样一来,对方模糊的论点在己方具体解读中显出不合理的部分,一连串的追问对手无法作答。和反方模糊笼统比起来,正方简洁明确,说得有理有据,观众当然更容易和他们产生共鸣。

  论辩赛中取胜,单纯依靠逻辑策略未免有些单调乏力。而唤起共鸣,可以说是现场论辩的一种巧劲,如果选取得当,挖掘深入,效果一定事半功倍。这一技巧要求对于“共鸣”敏感,它既来源于思考深入,也来源于对时事的积累,从它的实际效果和应用广度来讲,都值得我们学习掌握。

  (编辑 李振甲)

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