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

科学巨匠沈括为何被称“小人”

作者:河南 冯 紫 来源: 发布时间:2014年12月10日

 

“数卷奇文物志无心匀翠墨,一钩初月南航北驾为苍生”,这是后人对北宋科学巨匠沈括的评价。单凭一部被誉为“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”的《梦溪笔谈》,就足以让沈括名垂不朽。但在交际中,沈括却被人诟病,科学巨匠为何在交际中却屡屡挫败呢?
两面三刀,阳奉阴违
情景回放:1079年,时任财政部长的沈括被钦命为“中央督察”,到杭州检查农田水利建设,当时杭州市长是文坛久负盛名的苏轼。以前二人就多有来往,还曾写诗相和。听说是老友前来视察,苏轼自是兴奋不已。不仅热情招待,而且与其叙旧甚欢。苏轼在工作上兢兢业业,特别是改造西湖上颇下了一番苦功,对水利也极为熟悉的沈括,一看老友有如此作为,虽然心生酸意,但还是客客气气地褒奖一番。临行之前,沈括问道:“子瞻兄身在美丽如画的杭州,定然写了不少的诗作吧,可否让为兄一览为快呢?”听他这样言说,苏轼立刻把这几年写下来的诗作呈了出来。苏轼走后,沈括坐在书桌前面,不但通览一遍,而且详细地抄录了一份。
从杭州回到京都后,沈括重新拿出苏轼的诗作,把认为是诽谤的诗句一一加上注释,言说这些诗句如何居心叵测、讽刺皇上,然后交到了宋神宗的手上。不久,苏轼就因“愚弄朝廷”等罪名被捕入狱,若不是好友和喜爱苏轼诗歌的粉丝们鼎力相助,险些命丧狱中。最终,苏轼被发配黄州了事。当人们得知告发苏轼的始作俑者竟然是沈括的时候,都不齿于他的小人行径,就连平日里和他交好的人也选择了避而远之。
点评:面对朋友的业绩,沈括不是由衷高兴,而是当面夸赞,背后拆台。即使事情做得再周密,也是有漏风的时候,一经传出,得到人们的唾弃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有句名言说,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,别担心这好话不会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。背后说坏话也是这样。这种两面三刀,阳奉阴违者,只会让自己的交际之路越走越窄。在交际中,切不可抱有阴奉阳违的小人心态,更不应该恶意中伤,诽谤别人。遇到问题,应该选择坦诚相待,把问题摆在明面上,这样不仅能彰显出自己的高风亮节,也能让观点相左者佩服不已。
见风使舵,神藏鬼伏
情景回放:在宋神宗的支持下,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。作为改革家的王安石,急需一批有才之士为其效劳。在这种情况下,和王安石是世交的沈括旋即公开表示支持变法,并且时时处处站在变法的立场上言说做事。他自然得到了王安石的器重,最后被任命为访察使,到各地察看改革情况。谁知沈括到了地方,并未把真实的情况反馈给王安石,而是循着王安石的心思把改革的虚假成果一一禀告,言说“良法大为便民”,王安石以为变法取得了成效。但过了几年,因为意外的旱灾导致宋神宗对改革产生怀疑,王安石被罢相。原本春风得意的沈括闻听此信,不禁大惊失色,他深怕遭到连累,立马写了一份洋洋万言的密报,从政治、经济以及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变法的荒谬误国,写好后呈给了新任宰相吴充。吴充打开一看,内心鄙夷不已,立刻把密报转呈宋神宗,宋神宗也开始厌恶沈括的为人。谁料第二年王安石竟又官复原职,得知事情真相的他不禁诟病沈括的所作所为,在提起他的时候总是称呼其为“小人”。
点评:得到提携,且被委以重任,理应兢兢业业,恪尽职守,为人添砖加瓦。然而沈括却见风使舵,最终事情败露之后,为人所不齿。面对王安石的信任,沈括不是把实际情况一一禀报,而是言说对方想听到的话语,尤其是在王安石被罢相之后,反戈一击,“变色龙”的本性显露无疑。汉朝诗论家韩婴说,伪欺不可长,空虚不可久。自以为行事乖巧的他不仅没有得到信任和赏识,反而促使他更快被贬。在和人交往中,切不可抱着变色龙的交际心态,自以为神藏鬼伏,其实为人所鄙夷蔑视。
避迹违心,枉道事人
情景回放:宋朝在庆州对西夏作战中打了胜仗,一举占地两千多里,宋朝皇帝就想乘胜追击,一举平灭西夏。沈括改知延州,主持当地军政事务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宋军主将徐禧来到了西北,与沈括相见。没想到两个人竟然一见如故,互引为知己。经过实地勘察,徐禧决定在西夏进犯要道且地势险要之处修筑一城,以抵御西夏的反扑。其实深谙地理山川的沈括知道此地绝非最佳之选,虽说它占据了险,但因为没有水源,在面临敌军的时候很难打持久战。可沈括对于徐禧的这个提议,竟然违心地高调赞同,并且为了取悦徐禧,立刻从治下征调兵民二十多万人,用十多天的时间就建好了此城。得知宋朝在此修建城池的西夏立刻引兵前来争夺,目空一切的徐禧亲临一线指挥,不料很快就被西夏兵困在城内,因为没有水源,短短几天,兵士就渴死大半。后因援兵未能及时赶到,结果导致永乐城被攻破,主将徐禧死于乱军之中,手下士兵几乎全军覆灭,宋朝也因之而元气大伤,不得不议和了事。沈括因为负有连带责任,官职罢免,打回原籍。
点评:在徐禧提出修筑关城之地后,明明知道此地绝非最佳选择,作为同僚的沈括不仅未加劝阻,而且枉道事人,使得徐禧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最终导致将亡兵败。俗话说,君子说人所不说,不说人所说。沈括此举不仅违背了一个做人的处事原则,也与常人的交际之道相左。最后,当追究责任之时,他“聪明反被聪明误,反误了卿家性命”,自是难逃其咎。交际中碰到别人的明显失误之时,不妨直言相告,据理力争,即使不被人接受,日后方可打动人心,为自己争取到良好声誉。
不论是两面三刀、见风使舵,抑或是避迹违心,沈括的交际无疑是处处充满败笔的。这才导致这位科学巨人在逝世后,竟然连墓志铭都无人书写,《宋史》中对他的记录也是寥寥数语。思古抚今,沈括的失败交际应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。
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