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演讲与口才>> 成人红版>> 卷首寄语>>正文内容

让心自在

点击数: 【字体: 收藏 打印文章

 

那时,我正处在人生的低潮,种种不顺接踵而至,曾经一度让我灰心丧气,身心俱疲。经人介绍,我去潭柘寺拜访慧通师父,希望他能够为我打开心结。听我讲完心中的苦恼,慧通师父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你看,天上的那些白云,他们多自在啊,他们飘到哪里,哪里就是他们的家。”我明白了慧通师父的意思,他是在告诉我,只要自己的心灵坦然、自在,就不会受到环境的束缚和困扰。想起有句话是:“心若自在,身处顺境。”不正是这个意思吗?让自己的心坦然自在,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遇都会泰然处之,那些人生的坎坷和磨难又怎能把你打倒呢?
让心自在,就是让自己心胸豁达起来,这是一种身处困境也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;是一种在逆境中也能坚守理想的信念。心若自在,就会放下感情上的恩怨纠缠,放下钱财上的患得患失,放下人际中的盘根错节,放下曾经的荣辱浮沉,把自己的生命力量灌注在实现自我价值上,完成人生的自我超越。
1966年“文革”爆发,钱钟书被当做“资产阶级权威”、“牛鬼蛇神”关进了牛棚。每天,他被一个女清洁工监督着扫地、刷厕所。然而钱钟书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。因为他知道,此刻的抱怨会是多么的苍白无力。他只要一有时间就会从怀里掏出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起来。书籍构筑了钱钟书的精神国度,他享受神思徜徉在书籍里的快乐,这种快乐让他忽略了处境的艰难。他曾对杨绛说:住牛棚不怕,吃苦也不怕,只要有书就好。在艰苦的牛棚岁月里,钱钟书执着忘我地投入到他的艺术研究里,终于完成了他最重要的学术著作《管锥编》,这部在牛棚里写成的巨著,直到现在都是先秦文学研究的典范。
我崇敬钱钟书先生,不仅推崇他的文学造诣,更敬仰他的人生境界。他懂得什么时候该放下什么,什么时候该拿起什么。他不在意物质上的增陨,不在意名利上的得失,甚至不在意人情的冷暖,因此,即使身处牛棚也不觉困苦;他在意的是他的书籍,在意的是他的创作,因此,有书有笔的地方,就是他的自在乐园。艰苦卓绝的环境没能阻挡钱钟书求知的渴望,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追求,历经磨难,终成大师。钱钟书先生非凡的艺术成就,与他坦然自在的心态和坚守信念的意志息息相关。
北宋词人苏轼虽为当时的文学巨擘,但在仕途上却坎坷多舛,先后两次被贬谪到广东惠州。初到惠州,苏轼十分不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,心里充满了他乡异地之感。他向朋友这样描述惠州:地气潮湿,人烟稀少,这里的人相貌言语与中原迥异,且不知诗书,不懂礼仪。然而苏轼终究是个心胸豁达的人,他放下心中被贬谪的抑郁,放下对周围环境的苛求,寄情惠州秀丽山水,体察当地百姓风情,最后竟也完全把自己融入到岭南的生活里,发出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肺腑之言。苏轼在惠州的三年里,共创作诗词200多首,这些作品进一步奠定了苏轼在北宋文坛的泰斗地位。
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如此豪放的篇章,对应的是如此豪迈的心胸。贬谪之罪,没有让苏轼意志消沉;他乡之苦,也没有让苏轼精神颓废。放下了失意和艰苦的包袱,释放出自在安逸的闲情,诗人才在品尝岭南荔枝的时候,甘之如饴。不被人生的失意和坎坷所击败,安守坦然自在的心怀,苏轼才能写出流芳千古的豪迈诗篇。
心若自在,身处顺境;心若不自在,一丁点的不如意就能让你无比烦恼,一丁点的小坎坷,就能把你长时间地绊倒在地。面对逆境、面对磨难,我们该拥有自在的胸怀、达观的生活态度和逆流而上的进取精神。这不仅仅决定着一个人是否生活得幸福,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,是否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作者:河北 王涵玉 来源: 发布时间:2015年09月16日
相关信息
没有相关内容
观后心情
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
用户信息中心

  • 查看购物车详情>>
  • 本月排行TOP20
  • 还没有任何项目!
  • 最新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