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殿华师傅为周总理理了二十多年的发,深得周总理信任,而朱殿华也一直将为周总理理发视为极大的荣耀。有一段时间,周总理隔了好长时间都没来理发,朱殿华多次表示想去看望周总理也没有被批准。朱殿华有些忐忑了:周总理是不是对自己的手艺不满意了,不用自己了呢?那段时间,他的心情很沮丧。几天后,周总理的秘书来找他,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:“周总理最近病得很严重,住院了。我们把你想去看望他的意思说了,周总理说:‘你瞧我病成这个样子,老朱给我理了这么多年的发,他见了我会难受的,所以才特意让他这段时间不要来。’他还嘱咐我们:‘一定把我的话带给老朱,别让他多心。’”听罢,朱殿华泪如泉涌:“我还一直误会是周总理不想用我了,差点误解了周总理的一番良苦用心!”
周总理不让朱殿华来,是有自己的考虑的。可如果他不及时跟朱殿华解释清楚,只是单纯地不让朱殿华来,朱殿华能理解他的一番良苦用心吗?反而容易多想。生活中,很多人经常抱怨,自己明明是好意,却被别人误解,埋怨别人不能理解你。可你是否反思过,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有让别人误解的地方,你有没有及时向对方解释清楚你的初衷,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对方的理解呢?
李彬经营着一家传媒公司,有段日子,公司出现人浮于事的状况,员工们工作拖拖拉拉。他想拿一个部门开刀,整顿公司作风。正好,企划部的文案在规定的时间到来的最后一天才交上来,还存在不少问题。而企划部的经理孙志东又是李彬的好兄弟,李彬觉得拿他开刀,他不会记恨自己。所以,他在会议上严厉批评孙志东:“这个文案做半个月了,交上来还有问题,如果你们提前交,有问题咱还可以耐心去解决、完善,现在时间多紧张。这方案,客户怎能满意吗?孙志东,你必须做出检讨,如果再出现这样的事情,这一年度的奖金就没了。希望大家引以为戒。”李彬并不是针对孙志东,而是希望通过批评他来震慑其他部门的负责人。他觉得孙志东和自己关系不错,又懂事,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。不曾想孙志东却觉得李彬纯粹是对自己不满,因此而心情低落,有了跳槽的念头。直到他把辞职信交给李彬,李彬都感到莫名其妙。
孙志东受了批评就闹情绪,自然不对。可李彬是为了震慑他人,对孙志东的批评难免会不留颜面,事后又不管不问,孙志东很容易误解,是李彬真的对自己有意见。如果李彬能事先通气,或者批评后采取一些补救措施,让孙志东知道自己依然信任他,孙志东还会辞职吗?可是李彬却想当然地认为孙志东能理解自己,结果造成了误解。所以,想当然的心态是理解的大敌,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障碍。
范仲淹是因为晏殊的举荐才得以在朝廷做官,可是两个人却闹了一场不快。这年冬至那天,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,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。范仲淹认为,家礼与国礼,不能混淆,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。他上了奏章,批评这一计划。晏殊知道此举必定会为范仲淹带来祸端,因为当时太后把持朝政。为了保护范仲淹,他劝范仲淹去向太后认错,收回奏章。范仲淹却不听劝,晏殊生气地说:“你如此轻狂,难道不怕连累我吗?是我举荐了你啊。”他其实并不是怕连累,这样说是希望范仲淹能想到连累他而去认错。然而范仲淹却认为晏殊贪生怕死、不敢主持公道。晏殊完全是为了范仲淹好,希望范仲淹能审时度势,得以保全。但他没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范仲淹沟通,也未能获得范仲淹的理解。两人的关系变得冷淡。后来,范仲淹被贬。三年之后,刘太后死去。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京师,他才和晏殊化解了误会。
晏殊为范仲淹好,却得不到范仲淹的理解。是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范仲淹,只是一味地要求范仲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。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,有的人出发点完全是为别人好,总觉得我是为你好,所以不去沟通不去解释,也不管别人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。甚至觉得我是为你好,为你做事,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,结果造成了误会和矛盾。为别人好为何不让别人知道呢?为何不向对方解释清楚呢?
张颖是一家报社负责民生新闻版块的主编,她对记者的稿件抓的很严。负责采访民生新闻的记者总共有8位,其中,于鑫和宋子明的稿件发稿最多。每个月,他们两个的稿件几乎占去半壁江山。于是,就有人认为张颖偏袒于鑫和宋子明,认为张颖审稿不公平。对此,张颖满不在乎,因为她问心无愧,一向是看稿件质量说话。报社每年都会评优秀主编,如果评比倒数后三名,是要撤职的,她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。对于别人的非议她觉得是偏见,也不理会。有人提醒她找合适的机会跟大家解释,她说:“无所谓,只要我走的正、行的端,别人说什么我不在乎。”她也不向大家解释澄清,误会越来越深。直到陆陆续续有记者向总编申请跳槽到别的版块,张颖才如梦方醒。
有句话是“身正不怕影子斜”,很多人就是本着这个道理,在与人交往中,埋头做好自己的事,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看。事事想的是问心无愧,别人怎么想都无所谓。但是,这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,与别人相处和交往,不能只自己做好就行了,还要通过你的言行,让别人了解你的用心,理解你的好。你做的再好,别人却不理解,只会招来矛盾。
别人为什么不理解你,很多时候是因为你做的事有引发别人误会的地方,而你又不及时地沟通解释,最终造成了误会。当我们不被别人理解的时候,请不要去埋怨别人,而应反思一下,我哪里做得不够,我该怎么跟别人解释才能赢得他人的理解。
(编辑 宋立达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