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

“答非所问”也精彩

作者:江苏 宋桂奇 来源: 发布时间:2015年09月16日

 

一天,佛印和尚去苏东坡家拜访,正赶上苏东坡在作画。苏东坡便问他:“你觉得这幅画画的怎么样?”“如果让我来画的话,我宁可不要这片乌云。”说这话时,佛印还做出一个用手去抹的动作。这可吓坏了苏东坡,只听他赶紧高声喊道:“别动,你没看见颜料还没有干吗?”“没关系,我的手套还没有摘下来呢!”佛印笑道。见老朋友是在戏耍自己,苏东坡也止不住哈哈大笑起来。
佛印所用的谈话技巧,即是“答非所问”术。答非所问是指面对别人提问时,因某种原因不能或不便直接回答,便借助极为精炼的妙语或暗示对方不愿回答,或避开对方问题实质的一种技法。由于这种暗示或回避既有悖于惯常思维中的合作原则,又蕴含着一种“答非所问”却又“理据充分”的高妙智慧,因此,问者即便在希望落空之后,仍会情不自禁地惊叹于这一妙语进而滋生出一种愉悦;有此,自然是皆大欢喜。答非所问的技巧大致有如下几种:
一、附加前提式。即是巧妙设置一个前提,以暗示对方自己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。如:
梁实秋丧偶不久,就跟韩菁清热恋。当时梁实秋客住美国,只能和在台的韩菁清书信往返,梁实秋在信中表示对海外漂泊的厌倦,并商谈回台久居之事。由于梁、韩都是名人,不仅新闻在炒,甚至还有电视对这段忘年之恋应该不应该进行辩论。1977年某日,得知梁实秋回台这个消息后,他的一位记者朋友便带着摄影师连夜赶到机场,刚一见面就急急问道:“梁教授,据说韩菁清小姐已经把家里重新装修好,一切俱备,您能不能透露,婚礼定在哪天啊?”可梁实秋却不慌不忙,抬起头,看看天,笑道:“这,总得等天亮再说吧!”听到这话,朋友便不好再问了。
由于“婚礼定在哪天”关乎个人隐私,不想广而告之的梁先生便以一句笑语应对。此中,梁先生以“天亮”为附加条件,既切合当时情境,又可免因直接拒绝而给对方带来难堪;作为梁先生的朋友,自然能听出这句幽默妙语的言外之意。于是,在知道对方不愿回答之后,不会再问自是情理之中。
二、转移重心式。即是明知对方问题重心之所在,却故意予以转移后再进行回答。如:
有一年,国际著名的小提琴家马思聪先生来到台湾,由于之前盛传马思聪是文革时由美国人安排离开大陆的,所以台湾新闻界大加炒作,中国电视公司更是特别开了个“马思聪时间”,由著名作家刘墉担任主持。访谈前,经大家反复讨论,不仅确定了提问内容,而且估计了回答每个问题的大致时间。开始后,经过礼貌性的寒暄,刘墉便进入正题,问马思聪:“您能不能回忆一下——文革那段时期的遭遇?”闻言,马思聪微微一笑,淡淡地说:“还是别去想不愉快的事了吧!”原以为十分钟回答的问题,马思聪竟然用五秒钟就答完了,搞得刘墉在节目后半段,不得不加入许多访问他女儿和孙女的内容。
刘墉所提问题的语意重心,显然在“回忆”一词上。“回忆”需具体讲述,可谓人所共知;但马先生不愿揭这个伤疤,于是,就把问题重心转移到“遭遇”上,进而又将其归结为“不愉快”。既然是“不愉快的事”,“想”它都有违人之常情,何况于“说”?由此,自可见这一答语的智慧和巧妙。
三、条件推演式。即是将对方问题放在某个条件下进行讨论,进而回避对方的难题。如:
隋朝时,越国公杨素听说儒林郎侯白才思敏捷,善辩能言,便派人将其招来陪他谈天解闷。礼貌性地寒暄之后,杨素就刁难道:“如果有一个大坑,深达几百尺,你进入其中,怎样才能出来呢?”侯白说:“我进去后不需要其他东西,只要用一根针就可以。”杨素自然不解地问:“用针干什么?”侯白答道:“在头上扎洞,再把脑袋中的水放出,让它填满大坑,这样就可以浮游于水面走出深坑了。”听到这一匪夷所思的回答,杨素更加不解,于是再问:“脑子中哪有如此多的水呀?”侯白却一本正经地答道:“如果脑子里没有这么多的水,那什么原因使得我跳进这么深的坑呢?”闻言,忍俊不禁的杨素亦不禁叹服道:“人都说你聪明绝顶,真是名不虚传啊!”
因为带有考验性质,杨素便故意设置难题。对此,侯白并不急于作答,而是提出需要一根针”之条件由于这个条件出人意表,引发对方疑问并随之围绕这个条件进行讨论,自属情理之中;而等侯白吐出最后一语,暗示对方所问为“伪问题”后,杨素也就无力回天了:问题都不存在,我还有回答的必要吗?
四、借助废话式。即是用一些永远正确的废话来应答,使对方得不到有用的信息。如:
上世纪七十年代,美国纽约刚有乐透彩的时候,不仅众多彩民为之痴迷,就连那些新闻媒体也以此为关注焦点:每当开奖之日,记者们便使出看家本领,以挖掘出那位得了大奖者的真实身份,随后,更是长枪短炮,前呼后拥地来到幸运儿的家中进行采访。某年,一位名叫史密斯的装卸工赢得大奖后,在他简陋的家中,一名靠前的记者问他道:“你一下子得到这么多钱,打算怎么花呢?”面对这个老套的问题,史密斯并没有像别的得奖人那样,说些诸如“还清贷款、辞掉工作、买辆新车、买栋豪宅、环游世界”之类的话,只是笑意盈盈地说了三个字:“好好花!”此语一出,一片笑声和掌声。
对“钱怎么花”这个敏感问题,如果高调地说出自己的计划,不仅有可能招致他人的反感,而且还会引来某些商家的纠缠不休;因此,最好的回答便是让对方“好像得到了答案,又似乎不是答案”。此中“好好花”三字,看似回答了问题,实则为无效信息;如此四两拨千斤,真可谓高妙之极了!
由上,我们自不难看出,若能成功运用“答非所问”术,不仅可以取得避免尴尬、化解难题等多重效果,而且还能给人留下一个礼貌优雅、智慧幽默的良好印象,值得我们学习。
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