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演讲与口才>> 成人红版>> 论辩之道>>正文内容

辩证施问效果好

点击数: 【字体: 收藏 打印文章

  课堂提问的最高境界是如何使问题更具思辨性、启发性。因此,教师应善于辩证施问。

  1.直与曲相成。提 问通常直截了当,单刀直入,一语中的,是为直问。但有时却可以迂回绕道,问在此意在彼,这是曲问。为解“危楼高百尺”(《夜宿山寺》)的“危”,不直问 “危”什么意思,而用曲问:作者登上百尺的“危楼”,心里不感到胆怯吗?为什么?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“危”不是“危险”而是“高”之义。曲问委婉含蓄,容 量丰富,利于激趣砺智。

  

 

  2.约与丰互存。“约”是就形式而言,问题要精要恰当,避免繁杂琐碎;“丰”是就容量而言,问题内涵丰 富,思维含量大。《五彩池》第一自然段长达180字,占全文四分之一,可作多种设问。但直奔重点只设一问,便可把为什么要写奶奶讲神话传说和为什么“真 的”看到五彩池是我“没想到”的等问题涵盖其中:能删去“真的”和“没想到”吗?请说明理由。讨论后明白:不能删去,五彩的水池是传说中神仙住的地方,原 以为人间不可能有,现在居然“真的”看到人间的五彩池,这是何等神奇!问题数量少,容量大,一问多能,以约寓丰。

  3.深与浅互转。需 要解决的问题较深奥、难度大,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,或以旧探新,铺路搭桥,或同类启发,触类旁通,以浅化难点,平缓坡度,化难为易。“爬出来吧,给你自 由。”(《囚歌》)理解“自由”难度较大,问:这是谁恩赐的自由?是什么样的自由?靠什么获得?革命者渴望的自由是怎样的自由?怎样获得?多层设问,四面 出击,问题便土崩瓦解。相反有些问题看似浅显,不假思索便可作答,这时宜步步追问,使学生透过现象精确把握深入感悟语言的底蕴,培养思维的深刻性。教《在 仙台》可针对相关情节问:藤野先生为“我”添改讲义表现了什么?答案不难得出,但理解却未必深刻。若作以下设问,可谓振聋发聩:“添改”为什么不说“修 改”?在什么地方添?在什么地方改?添改后比“我”画的不好看,为什么还要添改?这表现了什么?

  4.正与误相生。“正”是指课 堂提问要有科学性,设问要求语言字斟句酌,逻辑严密,思维指向准确无误。科学与谬误势不两立,形同水火,但是有时故设谬误,以误识正,却更能促进学生深刻 把握问题的实质,收到科学与谬误相克相生之效。有两种情形:一是,教师郑重其事地提出有悖事理的荒谬问题,引诱学生中计,在碰壁后幡然醒悟。如,为了辨别 比喻句,出示:(1)天仿佛要塌下来。(2)他好像不高兴。问:这两个比喻句(其实并不是)用什么比什么?学生或百思不得其解,或作出错误的回答,此时略 加点拨,便使学生在上当受骗后深刻认识什么才是比喻句。二是,当学生回答错误时,不予纠正,而以错误答案为前提,推衍出荒谬的结论,让学生顿悟。如,张牙 舞爪什么意思?(生:张着牙舞着爪,形容很高兴)现在我们就用它造句——“昨天学校包场电影,我们班同学个个张牙舞爪,十分高兴。”(生哄笑)那么形容高 兴的样子该用哪个词?(生:手舞足蹈)这两个词区别在哪里?(生:褒贬不同)这说明我们用词要注意——(生:感情色彩)。

  5.主与客互逆。在 施问与答问这一矛盾中,施问为主,答问为客,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,应鼓励学生提问,此其一。其二,学生施问,教师常需正面答问,但有时反客为主,欲答还 问,顺着学生的思路,导向正确理解,则比灌输答案更有价值。教《手术台就是阵地》,生: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?他为什么说“我不是你们的客人”? 师:是啊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生甲:白求恩当然是我们的客人,因为他是加拿大人来帮助我们抗日。生乙:他不是我们的客人,因为他不是我们请来的,是自愿来 的。生丙:不是请来的也是客人,昨天晚上,我们家正在吃饭,小王叔叔来了,爸爸说,客人来了,倒茶!我们没请小王叔叔,爸爸照样称他是客人。生丁:我觉得 他是客人,又不是客人。师:好,能讲具体些吗?生丁:他刚来时是客人,来久了,参加八路军就不是客人了。师:说他不是客人,那他是什么人!生甲:自己人。 生乙:一家人。师:对。他跟谁是一家人?生甲:他跟八路军是一家人。生乙:他跟中国人民是一家人。师:讲得真好,他是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——生:看成自 己的事业。反答为问,因势利导,自行求解,柳暗花明。这种反客为主并不动摇学生的主体地位,相反,恰恰是以教师为主导、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。

作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2012年02月11日
上一篇:学会倾听
相关信息
没有相关内容
观后心情
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
用户信息中心

  • 查看购物车详情>>
  • 本月排行TOP20
  • 还没有任何项目!
  • 最新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