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宁 沈黎明
在央视热播剧《郑和下西洋》中,扮演朱棣的唐国强,在演朱棣运用祖训与群臣争议到底是否应该解放海禁时,把祖训中“濒(bīn)海百姓不得通番”两次说成了 “频(pín) 海百姓不得通番”。扮演姚广孝和尚的杜雨露,则在演与解缙谈论准备修《永乐大典》一事时说“历代典籍多有散失”。这里“多有散失”一词用的就不够地道,因为说到典籍,古语习惯上是说“多有散佚”。“散失”和“散佚”虽然意思相近,但还是有区别的。这样的错误,无疑使皇帝、高僧这些人们心目中的“大人物”的形象大打折扣。
点评: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,除了娱乐功能外,还有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——传播知识,教化育人,这一点,对于像《郑和下西洋》这种根据真实历史制作的电视剧尤为重要,因为它对那些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影响特别大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,历史题材的电视剧,无论是史料的组织,还是台词的设计,都要慎之又慎,类似位高权重的“皇帝”口中“濒”“频”不分;精明睿智的“高僧”用词不当的错误还是少出为好。其实这种低级错误,如果导演、演员,尤其是唐国强、杜雨露这样著名的表演艺术家,细心、再细心一点,是完全可以避免的。俗话说:“细微之处见精神。”近年来,像《郑和下西洋》中出现的这种低级错误,在一些历史剧和红色经典剧中并不少见,希望我们的影视创作人员引以为戒,精心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上乘之作,使观看者不仅能愉悦身心,更能从中了解历史。学到知识。
(编辑 耿常华)